叶光明是世界公认的圣经教师,迄今教导年数已达五十多年。他的广播事工遍及全球,其中的节目,如“活祭”、“无愧的工人”、“成圣之道”等,也为很多中国信徒所熟悉。
信仰的根基.叶光明
信息来自:叶光明中国https://www.ygm.services
学习前祷告:
奉耶稣基督的名宣告:
天父赐我智慧和启示的灵,帮助我明白、进入一切真理!我感谢、赞美你是教导我的神!
叁、各样洗礼的真义
“约翰是用水施洗 , 但不多几日 , 你们要受圣灵的洗。”(使徒行传一 5)
“所以你们要去 , 使万民作我的门徒 , 奉父、子、圣灵的名 , 给他们施洗。 (马太福音二八 19)
一. 受洗的意义与运用
希伯来书六章 1-2 节说明了基督教信仰的六大根基教义 : 1.懊悔死行 ; 2.信靠神 ; 3.各样洗礼 ; 4.按手之礼 ; 5.死人复活 ; 6.永远审判。
以下继续探讨各样洗礼这一主题。我们要按照逻辑的方法展开对这一主题的特别研究 , 首先需找出名词“洗礼”(baptism)和动词“施洗”(baptize)最初的准确含义。
字根的意义
为了明确在哪些特别场合引用希腊原文(baptize), 即动词“施洗”, 我们必须从圣经翻译的历史背景开始。
最具影响力的英文版圣经译本 , 首推十七世纪初期通过大不列颠的詹姆士王所出版的钦定本圣经(King James Version)。 Baptize 一词是通过这版本的翻译 , 被引用于全世界各地各个不同民族或部落的圣经中 ,“施洗”一词在这些国家民族或部落均为外来词。
这不寻常的字首先被钦定版圣经直接引用 , 是与詹姆士王有关 , 他是当时一国之君 , 拥有无上大权 , 但在宗教事务方面则要对英国国教的主教负责 , 詹姆士王与主教的关系并不很融洽 , 所以不希望借他的名出版新版圣经 , 以免和主教的关系更加僵化。
他尽可能让人了解 , 再没有新的翻译字词引进 , 免得与教会有明显的对立 , 或对主教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; 当时 baptizo 一字在翻译上容易成为争论的源头 , 因此没有按字意译成英文 , 而直接取其音译。
希腊文洗礼 baptizo 一词 , 其动词的形式很特别 , 是把“iz”加入一个简单、基本的字根 , 所以 ,baptizo 是复合字 , 由字根 bapto 产生。
希腊文的动词形态中 , 凡是插入 iz 就变成特别的使役动词 ; 带有“使某事发生”或“变成那样”的意思 , 而事情发生的原因 , 则由其字根的意思决定。这样的特性 , 在希腊文中有很多的例子。
了解了希腊文的特性 , 对施洗 baptizo 这个动词会有清楚正确的构图。它是从 bapto 这个简单基本的字根衍生而来 , 是复合的使役动词形态。因此 , 欲了解 baptizo, 需要先确定其字根 bapto 的原意。
要明白 bapto 的原意并不难。此字在希腊原文圣经里出现三次 , 翻译为 to dip(和合本译为“蘸”或“溅”)的意思。三处经文分别如下 :
一、路加福音十六章 24 节 , 讲到在阴间受苦的财主向亚伯拉罕哀求 :“……我祖亚伯拉罕哪 , 可怜我吧!打发拉撒路来 , 用指头尖蘸(to dip)点水 , 凉凉我的舌头……”
二、约翰福音十三章 26 节 , 最后的晚餐时 , 主耶稣为了给门徒一个清楚的分辨 , 指出那个要出卖他的人 :“……我
蘸(havedipped)一点饼给谁 , 就是谁……”
三、启示录十九章 13 节 , 约翰描述主耶稣基督大有荣光的来到 , 带领着天国的复仇大军 :“他穿着溅 (dipped) 了血
的衣服……”
三处经文的上下文 , 清楚显明希腊文 bapto 的意思 , 即某物浸入流体中再拿出来之意。
Strong 所著的圣经索引对此字的解释如下 :bapto 的最初意思是被流质完全淹没 , 就是“浸”的意思。
Bapto 在新约圣经中的另一个合成字形式为 embapto, 字首为希腊文的前置词 en 或 em, 即是英文的 in 之意。这字在新约圣经中也出现三次 , 分别在马太福音二十六章 23 节 , 马可福音十四章 20 节和约翰福音十三章 26 节。仔细查考圣经可以立即找出 embapto 在这三处经文里的意思 , 它和 bapto 一样被译为“蘸”。
从以上分析所得到一个结论是 :bapto 及字首加上 em 的形式 , 在希腊原文的新约圣经里总共使用过六次 , 在钦定版圣经里 , 六处都翻成“蘸”(to dip) 的意思。每一处的上下经文均明确显明 , 是指“某物浸入流体中再拿出来”之意。
知道 bapto 的意义后 , 即可探讨其使役动词——施洗 baptizo 的正确意思了。
Bapto 是某物浸入流体中再拿出来 ,baptizo 的字义按逻辑必定是 :“使”某物被浸在流体中 , 再拿出来。扼要地说 , 施洗就是“使某物受浸”之意。
历史的用法
追溯早期的希腊文 , 可以证实对 baptizo 所下的定论。
主前三世纪 , 即亚历山大大帝扩张希腊帝国之时 , 希腊语言的使用地区 , 远超过希腊各城邦及小亚细亚。到了新约时代 , 希腊语言成为当时地中海附近地区各个民族所通用的语言 , 这就是新约圣经使用希腊文写作的原因。在语言学上探究希腊文 , 要追溯到较当时几世纪前希腊各城邦所使用的古典纯正原文。因此大部分圣经用字的追溯 , 也要从早期的古典希腊文找出其原意。
Baptizo 可以远溯至前五世纪的古典希腊文。这个字一直有着连续性的历史 , 直到主后第一、第二世纪未曾间断 , 那时正是新约的写作时期。在这六至七个世纪的期间内 , 此字的基本意思始终保持不变 : 即“蘸”、“潜”或“浸”之意。就意识上来说 , 这个字可以按字义或隐喻的方式使用。
以下是在这段时期 , 此字被使用的一些例子。
主前四或五世纪 , 柏拉图用 baptizo 形容一位年青人在一场精彩的哲学争辯中被“打沉”了!
主前四世纪 , 在希波克拉底(Hippocrates)的著作中 ,baptizo
是指人们“浸入”水中 , 或作海绵“蘸入”水中。
七十士译本圣经(第一、二世纪完成的希腊文旧约圣经)中 ,baptizo 被用于翻译列王纪下五章 14 节的“ 沐浴 ” 一词 , 讲到乃缦在约旦河里“沐浴”七回。第 14 节的“沐浴”用的是 baptizo, 但是在第 10 节的“沐浴”则使用不同的希腊字 , 英文钦定版译为“洗”(wash); 换句话说 ,baptizo 特别是指“浸入”,而不只是指非浸入的“洗”。
主前一世纪至一世纪之间 , 有位名叫史翠波(Strabo)的地理学家 , 使用 baptizo 描述人不能够浸入水面以下游泳(对比在水面上浮游的木头)。
第一世纪 , 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(Josephus), 把 baptizo
用为“刺入”, 形容一个人把剑刺入自己的喉咙 , 隐喻耶路撒冷城的内部纷争 , 已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, 即将被毁、被淹没、被刺入。显然这种隐喻式的用法 , 若不是文字本身的意思极为明确 , 就不可能成立。
第一、二世纪 , 有位希腊传记作家蒲鲁塔克(Plutarch),两次使用 baptizo 描述人的身体或偶像被浸入海中。
以上的简单探讨 , 可见从古典希腊文到新约所使用的希腊文 ,baptizo 一直有着明确清晰而不改变的基本意义 : 把某物浸入水中 , 或浸入在某种流体表面以下 ; 大部分例子所指的都是暂时的浸入 , 而不是永久的置入水中。
因此我们得到唯一的结论 :baptizo 无论在新约圣经或其他文学著作中 , 它的正确意思都是指“使某物受浸”。
简要分析“施洗”一词后 , 我们在新约看到它时 , 会感受到两个明显的特色——就是“完全”与“转变”。
“完全”,是指一个人受洗时 , 全身及全部的本性都浸入水中 ;“转变”,则是人受洗后 , 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新领域的经历 , 是前所未有的经验,是转变的标记。
我们可以用“开门”和“关门”比喻受洗。一个受洗的人 , 就是进入一扇浸礼之门 , 这门特别为他而开 , 使他离开旧有的和从前所熟识的 , 进入新的和不熟识的 , 然后这扇门在他的背后关闭 , 从此之后 , 他找不到回去旧有方式和经验的那扇门。
四种不同的洗礼
认识洗礼的本质之后 , 我们再回到希伯来书六章 2 节 , 研讨洗礼被定为信仰的基要真理。这节经文中 , 洗礼是复数 , 是各样的洗礼(复数), 而不只是一种洗礼(单数), 在基督徒的信仰中 , 真理所包括的洗礼不只一种。
从新约圣经的字里行间 , 根据各样不同的特点 , 按年代次序排列,可得到以下四种不同洗礼的概述 :
一、施洗约翰的洗礼。这种洗礼是在水中施洗的 , 直接与悔改和各人所经历的有关 :
“ ……约翰来了 , 在旷野施洗 , 传悔改的洗礼 , 使罪得赦。” (马可福音一 4)
二、受苦的洗礼。这种洗在新约圣经里 , 没有直接的说明 , 所以姑且称之为“受苦”的洗 , 路加福音十二章 50 节可供参考 :
“我有当受的洗还没有成就 , 我是何等的迫切呢?”
西庇太的两个儿子要求在耶稣基督得荣耀以后 , 坐在他的左右边 , 主说 :“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。我所喝的杯 , 你们能喝么?我所受的洗 , 你们能受么?”(马可福音十 38)
主耶稣在此所指的洗 , 是他的身、心、灵将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难。按父神旨意所命定的 , 他要用自己的身体承担全人类的罪 , 偿付世人无法付得起的罪债。主耶稣指示门徒 : 为了成就神的计划 , 门徒要付上生命的代价 , 要像主一样把自己的全人投入在神的手中 , 甚至在必要时 , 承受死亡的痛苦。
三、基督徒在水里的洗礼。主耶稣对门徒说 :“所以你们要去 , 使万民作我的门徒 , 奉父、子、圣灵的名 , 给他们施洗……”
(马太福音二十八 19)这种洗是奉圣父、圣子、圣灵的名施洗 , 不同于约翰的洗。
四、圣灵的洗礼。主耶稣在使徒行传一 5 所说的洗 , 不同于一般的水洗 :“约翰是用水施洗 , 但不多几日 , 你们要受圣灵的洗。”
在钦定版圣经里 ,“受圣灵的洗”介系词是 with, 事实上在希腊原文里 , 这句话的介系词是 in, 亦即“在圣灵里受洗”。整本新约圣经里 , 受洗这个字的介系词有两个 , 一个是 with(以),一个是 in(入), 这和我们照着字义解释受洗为“使其浸入或沉入”的意思完全相符。
使徒行传一章 8 节 , 可看到主耶稣向门徒启示 , 接受圣灵之洗的目的 , 是叫人得到来自至高处的能力 , 为基督作见证 :“但
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 , 你们就……要……作我的见证。”
以上四种洗礼之中 ,“受苦的洗礼”是属于灵命较深的人所面对的 , 所以 , 我们暂不提受苦的洗 , 而将探讨重点放在其他三种洗礼上 :
一、施洗约翰的悔改之洗。
二、基督徒的受水洗。
三、圣灵的洗。